文心建設

2020/07

「文心藝所書店」 首檔建築主題書展以書會友 600本建築絕版書博物館同步揭幕

正於內湖「文心藝所書店」舉辦的書展「Housing the Friendship: 建築與書的友誼」,由文心藝術基金會主辦,邀請實踐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漆志剛老師共同策劃。自7月5日開展以來即引起建築界、全台各大設計院校及熱愛建築的社會人士廣大迴響,書展開幕當日建築界重量級人物雲集一堂,如曾代表台灣進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場館的黄聲遠建築師、榮獲傑出建築師獎的郭旭原、黄惠美建築師、作品屢獲國際媒體關注的旅德建築師林友寒、台灣知名建築評論學者王增榮、阮慶岳、王俊雄、褚瑞基、李清志老師皆到場共襄盛舉,樂見「文心藝所書店」為推廣建築設計書系閱讀及知識傳承而投注的心力。




點燃知識薪火 響應世界回聲


以「Housing the Friendship建築與書的友誼」為此檔書展主題,係因今年適逢紐約庫柏聯盟(The Cooper Union)前院長約翰.黑達克(John Hejduk, 1929-2000)逝世二十週年,以及倫敦建築聯盟(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AA)前院長阿爾文.博亞爾斯基(Alvin Boyarsky, 1928-1990)逝世三十週年,響應全世界各地舉辦的紀念活動。這兩位70年代建築史上的重要人物提出的建築概論,影響了Rem Koolhaas、Zaha Hadid、Daniel Libeskind、David Chipperfield、坂茂…等無數近現代建築大師,也開啟當代前衛建築的思潮,在建築史上極具深刻意義。「文心藝所書店」期待藉兩人橫越大西洋以書會友的動人情誼,為藝所建築書店的誕生,點燃台灣未來建築思潮的知識薪火。


不只書店,以建築書籍博物館為定位


本展除了回應全世界各地舉辦的紀念活動,更展示60本精選藏書,包含已絕版的當代建築師畫集AA Folio系列,經由兩位頂尖建築教育學者的前瞻視野,與現代設計對話,以此展望建築、書籍與藝術之間千絲萬縷的新頁。書展策展人漆志剛表示,「藝所書店的目標是以『建築書籍的博物館』作為書店定位的期許,而展覽則是美學教育的重要環節,我認為在台灣當前的發展脈絡下,建築足堪作為與當代藝術對話的領頭羊,而文心藝所書店作為重要建築書籍的典藏重鎮,將成為台灣建築設計與教學傳承的搖籃。」




凝煉藝術、建築與生活 


展望台灣新文化高度「文心藝所」的創辦人、也是文心藝術基金會董事長的葉曉甄表示:「文心藝所書店在成立之初曾獲贈一本黑達克(John Hejduk)珍貴的絕版著作:《梅杜莎的假面》(Mask of Medusa),此書收錄了黑達克跨領域拓展建築前沿的精彩作品,為文心藝所這處凝煉藝術、建築與書籍的當代城市文化空間寄予了深厚祝福。黑達克終其一生都在探索建築的另一面(the otherness of architecture),一個關於藝術與文學的詩性世界,他對建築的狂想及關注建築本體的思想體系,使他堅信建築能在每個地方成為一項儀式,連結人的政治性與社會性。這意味著建築被視為一門交流的藝術,能對人的精神起積極作用,而文心藝所的經營即以此為信念,也以此為目標。」


在歷史的共鳴中,提出新銳的態度


透過出版鏈結建築實務與概念間的鴻溝是黑達克與博亞爾斯基二位教育學者的理想,而文心藝所書店意在守護這樣的理想,邀請有志者來此探索建築與藝術的浩瀚宇宙。葉曉甄進一步表示:「建築有它脆弱的一面,極易受到市場、媒體、政策、資源等條件的制約,這讓藝所書店有了迫切存在的必要,唯有從閱讀中解放思想、拓展想像,並為建築點燃理想主義精神,方能扭轉我們的思維與工作方式,勾勒出嶄新的建築願景,期待藝所書店能透過閱讀為熱愛建築的人建立跨時空的連結,在歷史的共鳴中,提出一種新銳的態度。」


一所前衛的新文化空間,為台灣打開國際視野


「文心藝所」結合了咖啡(Café)、工坊(Atelier)、書店(Bookstore),自2019年成立以來陸續推出多檔膾炙人口的精采展覽,推廣當代藝術,啟發觀者對當代藝術的想像。位於二樓的書店是藝所的靈魂,囊括古今中外出版品,以建築為核心選書,再延伸藝術、文學、哲學、表演、設計、生活六類出版品,書展開幕也同時為典藏多達600本自世界各地搜羅來的重要絕版建築書籍的微型圖書館揭幕,並對外開放預約閱讀服務,更多計劃亦將循序啟動,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回應當代建築創作者的熱情,也為航行未來建築世界的艦艇提供珍貴及豐沛的知識燃料。